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2016年1月4日,被稱為“環保欽差”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此前的環保部層面的跨區域督察,已經升格為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中央環保督察;督察的內容,也從“督企”到了“督政”。
督察效果顯著,但督察過程中,也面臨許多挑戰。如今,中央環保督察組第三輪督察巡視正在進行,打好環境保衛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環保攻堅需“除死角”“掃盲區”
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工作不斷推進,在給環保工作點贊的同時也要看到,部分地區環境治理抓大放小思維依然存在,污染源監管尚存“死角”“盲區”。
以廣泛分布在山東南部、山西等煤炭生產基地周邊的煤矸石制磚企業為例,一些污染企業一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一邊利用低成本優勢瘋狂生長。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嚴格按照環保要求生產的企業在競爭中舉步維艱,影響了經濟發展質量。
這種局面長期存在有其深層次原因。首先,這類企業規模往往較小,多位于農村地區或是交通不便的省際接合部,容易淪為監管“盲區”。其次,一些地區雖然要求企業安裝了環保裝置,但卻遲遲不能接入市級監管平臺。此外,個別地方的基層環保部門對群眾舉報的偏遠、小散污染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人為導致了防治“死角”。
嚴格監管大企業、大項目,是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給小企業、小污染源戴上“緊箍咒”,同樣不可缺少。能否真正治理好廣大農村地區污染源,關乎環保攻堅戰的成敗。說到底,環境治理如同大掃除,要想取得成效無外乎勤與細。站著看不清的地方要撲下身子看、舉著放大鏡看;人到不了的地方要善用現代監測手段、檢測儀器;對于“老大難死角”,不妨多跑跑腿、多用用心;政府監管薄弱環節,要善于調動群眾力量,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環境知情權、污染監督權、決策話語權,合力打好環境保衛戰。(閆祥嶺 呂夢琦)用“烏紗帽”倒逼“一把手”重環保
前不久,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山西督察期間,環保部專家列舉了多個此前督察發現的案例。這些案例顯示,盡管中央早在2015年7月就提出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但仍有地方“一把手”履行環保責任不力。
環保好不好,關鍵看領導。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兩相宜,還是犧牲環境、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取決于當地主要領導干部堅持什么樣的發展觀。過去,正是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觀錯位,一味追求GDP,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才導致環保力度弱化,環境欠賬越來越多。
此次中央環保督察中,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環保意識不強,舍不得環保投入,對一些環境問題能放就放、能緩
就緩,小問題拖成了大問題。這充分說明不抓住“關鍵少數”,環境問題很難得到根本扭轉。
各地督察整改情況也表明,抓住了“關鍵少數”,環保工作就能開創良好局面。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山西期間,山西省市縣鄉黨政“一把手”紛紛領辦整改事項,很多積壓多年的環保難題進入工作日程,就是很好的例證。
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是抓觀念轉變,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同時把環境保護納入對各地黨政“一把手”的評價體系,將官員的“烏紗帽”與當地環保狀況掛鉤,把環境能否改善作為“一把手”任免的重要依據,對只算經濟賬不算環保賬的領導干部,要堅決予以問責。廢氣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處理、超重力旋轉床、微納米氣泡